LATEST ISSUE
PAST ISSUES
世界小孩 ISSUE 2:NAME 爸媽的願望取在小孩的名字裡
Aug 30, 2023
編輯|劉怡青
設計|yaoting
世界小孩 ISSUE 2:NAME 爸媽的願望取在小孩的名字裡
Aug 30, 2023

父母給小孩的第一份禮物是「姓名」,不論有沒有鑽研命理,都會在命名的思考上給予期許。

翻閱內政部的命名統計,台灣的命名潮流從民國早期的「明、英、玉」,跟著經濟起飛到了「金龍、正雄」與「秀英、美玉」,在民國60年,「志明」與「淑芬」達到使用高峰,至今仍蟬聯命名排行榜。

每個世代的命名反映著該世代的大環境與品味流行,新世代的父母不會再將孩子取名為「怡君」,100年後常見的男生為「承恩」、女性為「詠晴」。

世界各國的父母又是依循什麼來命名?家庭成員內又是如何稱呼彼此的呢?


編輯|劉怡青・設計|yaoting

 

跟爸爸還是媽媽姓?老名字也會重新流行

文字|賀婕

一般歐洲最常見的名字結構多為「名+父姓」,然而20世紀開始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,婚後女子與孩子用複姓(娘家姓-夫家姓)的比例逐漸上升。最近義大利新增一法規,規定孩子出生時自動使用雙親雙方的性,以落實性別平權。若只想使用單一姓氏可由父母共同決定。此法立意良善,但我和歐洲朋友談到這件事時,有點不確定實際使用複姓的孩童會有多少?若使用自動沿用複姓的孩童為多數,會不會凸顯使用單姓的單親家庭?我們都期待有後續的報導,觀察此法對兒童的影響。

在眾多移民的英國,近年也出現許多有異國情調的名字,如模特兒/陶藝家新月(Shenyue),財務大臣里錫(Rishi)等,顯示了其文化背景。有些由異文化移入的名字,如有日語根源的直美(Naomi) 也流行多年。如同台灣,每個世代流行的名字不同。印象深刻的是留學時,教授跟我們說有些同學取了老人的名字,他覺得十分有趣,如 Otis、Doris 等等。但不像台灣過去流行的名字如「秀卿」可能不會再回來,西方因名字有限,流行的方式是幾十年一輪,因此之前所提的「老先生、老太太名」近年也流行回來。𓍯

 

 

各大書局都能買到的姓名曆

文字|Hartly

在法國,有個聖人姓名日曆(Prénoms du calendrier),在各大書局或網路上都能找到,每天會紀念一位聖人的名字,譬如5月18日是帕斯卡(Pascal)、12月24日是阿黛爾(Adèle)。而除了首名(Prénom)以外,還有中間名(deuxième nom),一般以紀念性質為主,譬如紀念某個偉人、或是家族裡受尊敬的人。然而現代很多人也不會依照姓名月曆去取名,嫌有些名字太老氣,每年政府也會推出今年最流行的名字排行讓大家參考。近幾年法國積極推廣國際化,連總統也開始破天荒在國際媒體上講英文,讓許多父母也開始偏好短又國際化可兼當英文名字的字,譬如 Emma、Oliva。某個影星、受愛戴的名人忽然爆紅,大家也會把他們的名字拿來使用。
 
另外一些父母也會選擇以命名來表達夫妻間的重要經歷、對所愛之人的認可或共同的夢想,就像他們在寫一首有兩個頭的單字詩。名字的選擇也反映了非常強烈的社會階級。例如,孩子的名字也可以看出父母的教育程度。
 
一般來說,在法國稱呼爸媽比較常還是叫 Papa Maman(爸爸媽媽),但假設父母再婚,稱繼父繼母通常會直稱名字、稱呼祖父母也會直稱對方名字,很少把「頭銜」放前面。𓍯

 

 

日本新生兒取名排行榜裡藏的祝福

文字|Lulu EYE

每年日本的壽險公司「明治生命保險」都會發表該年度的「新生兒取名排行榜」,起初知道這排行榜時,想說家長們應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「榜上有名」吧?!透過這個排行榜可以觀察到,名字讀音、漢字含意、筆畫和時下名人參考是日本人取名的四大要因,能推敲出時下父母的內心聲音,甚至從每年的排名看時代變遷。像是進入令和時代,「和」成為了熱門字,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,「陽」一字則反映出想保持正面向前進的心情,另外「翔」一字這幾年持續人氣的原因,則是來自活躍於美國職棒的選手大谷翔平。

話說,日本夫妻絞盡腦汁為新成員取名,許多夫妻卻跟著孩子一起改喊對方「爸爸」與「媽媽」。據說日本的家庭會以家中最小成員的角度來稱呼家庭成員,因此當孫子出生後,夫妻間的稱呼會自然地變為「阿公」「阿嬤」?!這幾年多有專欄提倡著夫妻間要維持孩子出生前時稱呼對方的方式,讓彼此始終保有與尊重為人父母之外的個人身份,小地方也隱藏著維持家庭和樂溝通的秘訣呀。𓍯

 

 

爸爸的媽媽和媽媽的媽媽不是都叫「阿嬤」啦

 

文字|賀婕

丹麥有個有趣的習慣,與其用複姓,有些家庭會把母親的娘家姓作為中間名,且不像一般人偶爾會用中間名當作親密小名,丹麥很少會用這種實為姓氏的中間名指稱他人。

我們對於西方稱呼家庭成員的印象易受英語影響,認爲不論是小孩父親或母親的父母,都稱為祖父母。其實在丹麥,「爸爸的父母」與「媽媽的父母」是有分別的。父親的母親,稱 Farmor(音:發麼),直譯即為「爸爸的媽媽」;母親的母親,稱 Mormor(音:麼麼)即「媽媽的媽媽」; 祖父亦然。丹麥注重家庭生活,通常孫輩花許多時間與祖父母相處,然而,不同世代的教養方式也偶遇摩擦。我的丹麥姑姑就曾因為孩子的祖父罵孩子太過火,跟祖父吵架,丹麥叔叔也曾因為讓孩子看摔角而被孩子們的祖父訓斥(孩子們難得看到父親被訓話,偷偷笑著)。儘管如此,許多丹麥人回憶與祖父母的相處都面露微笑,覺得像是朋友、溫暖懷念。丹麥人愛稱家人親愛的(skat),直譯為珍寶或寶藏,也愛稱家中兒童「小老鼠」,這個暱稱在一些其他歐洲國家也偶然見之。𓍯

 

 

用名字提醒:「你就是島嶼的孩子。」

文字|Kalesekes Kacilijaan

排灣族的命名系統是由「個人名字+家名」所組成。家名就是排灣族每個家族的家屋名或姓氏。以我的名字為例:Kalesekes Kaciljaan;Kalesekes 是我個人的名字,Kaciljaan是家名。排灣族非常重視家名相承與傳代,部落裡相同姓氏、相同名字的人很多,但是向上溯源就可以辨識其個人系出身分與家名源流,與家戶的社會階層、地位、親屬關係與繼承制度等息息相關。

個人名字的部分,通常,於排灣族並不會具有一種實體或現象的意義,襲名制是排灣族人命名的法則,做為紀念那位祖先或是在世長輩。以我被命名的過程為例,家人在我小時候,就將我曾曾祖母的名字 Kalesekes 賜給我,希望我能繼承這位 Kalesekes 的領導能力、善良以及勇敢個性。因為日據時代時,我們舊部落受到集團移住影響,Kalesekes(曾曾祖母)在與親族溝通後,帶領部落族人遷移現居安居樂活的居住環境。另外想分享的是,排灣族的長嗣(vusam)文化鞏固了排灣族的家名世襲制,而家名制強化了家族間的認同歸屬。我是我們家的長嗣,也是家裡的唯一的小孩,就繼承了我們家的家屋名 Kaciljaan。

現在我和非原住民的對象結婚,未來我們的小孩也將會繼續用我們的家屋名,個人名字的部分,若生男生的話,先生和我會希望小孩能拿我父親的名字(Vulevele),女兒則會希望家族同意拿我母親的名字(Tjuku)。雖然可以預見未來要稱呼小孩的名字時,對小孩或是對我父母會有些混亂,但這是能彰顯出延續文化生命的一種方式——大Tjuku(外婆)小Tjuku(女兒)互相稱對方 Tjuku(音似鳩谷)、大 Vulevule 與小 Vulevule 互相喊對方的名字 Vulevule(音似福樂福樂),隔代之間的稱謂會非常有趣。雖然對於來自非排灣族社會長大的人來說有點難以理解,但這是排灣族社會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。我認為祖先的知識很有遠見,讓家族生命生生不息;對後代的疼惜也等於對長輩的尊重,是一種同等的祝福。

原住民的命名系統碰上國家姓名規則,非常難以簡短說明。但命名過程彰顯了身為父母與長輩對後代的寄望,我和我先生也希望我們的後代不只認識排灣族文化,也要認識來自先生家族的根源,因此決定將來想給小孩的個人名字與家屋名之間置入一個中間名,以增加先生的家族姓氏「花」。雖然這不只違反排灣族的命名系統,亦不是漢人的命名規則,但卻是我們認為在現今台灣各族群通婚的家庭裡,為小孩取名的難題裡最能包容彼此文化的方式之一。最終希望的,也只不過是想讓小孩能以名字作為認識自己的基礎,認同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組成的島嶼。

他們有排灣族的影子,也有漢人文化的樣子,是屬於這個島嶼的孩子。𓍯


▛ ▝  ▞ ▜ Profile ▙ ▚ ▝ ▟

賀婕 
愛丁堡大學藝術碩士,旅居倫敦。現任科技業首席設計師,專注於兒童科技教育。喜愛寫作與繪畫,出版圖文詩集《不正》(二魚文化)及創作多本童書。有粉專及IG「賀婕手歪在英國」。

Lulu EYE 
從留學生、上班族到職業婦女,十數年東京生活的身份一轉多變。唯一不變的是喜歡觀察社會面貌與參與各式文藝活動,多了一個小旅伴更樂於一起訓練五官的敏感度,收穫理性與感性的成長。經營IG「lulueye ___」。

Hartly 
先生為長居法國的英國人,育有一女,在異國觀察育兒的混血觀點。

黃喻祺 Kalesekes Kaciljan
來自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Sapulju部落,目前為夏威夷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博士候選人,主要的研究領域為社區健康、社區參與式研究、原住民族健康、太平洋島民健康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