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ATEST ISSUE
PAST ISSUES
Self-Talk 自我對話是最好的胎教:專訪烏烏醫師談成為父母路上的聊天記錄
Sep 02, 2023
文字|尚潔
插畫設計|yaoting
Self-Talk 自我對話是最好的胎教:專訪烏烏醫師談成為父母路上的聊天記錄
Sep 02, 2023

我們相信從孕前到孩子出生後能保有自己對話的時間,對家庭有正向的影響力,本期我們邀請到了「孕產流言終結者」烏烏醫師(後簡稱烏),期待透過她的剛柔並濟,引導我們這些在成為父母路上的大孩子們籌措勇氣去發問、去表達,從而搭建一間聊天室,安放自己的擔憂與害怕。








文字|尚潔・插畫設計|yaoting

Homework(後簡稱H):能否和我們談談您對於胎教的解釋以及觀察?

烏烏醫師(後簡稱烏):胎教其實是會隨著時代、國情而有所不同的一套「對寶寶好」的文化,例如曾經流行看外國寶寶照片來「胎教」寶寶長成深邃大眼,或是聽什麼音樂、吃什麼東西會讓寶寶比較聰明。我的總結是,若你正在進行的胎教滿足一些特點:制式化(大家都這樣做,你不這樣做不行)、商業化(一定要買什麼或吃什麼才對寶寶好)、儀式化(孕婦不可以做的N種禁忌行為)、神聖化(不能有邪念胎兒有記憶會感受到),你可能需要停下來先思考這真的是你需要的嗎?

 

H:是什麼樣的背景讓烏烏寫下:「我真的認為,在孕期不斷自我對話,釐清自己與原生家庭、伴侶的關係,比所謂『胎教』重要千萬倍。」這句話?

烏:我在診間看過很多個案,她們正處於身孕中,又被禁錮在親人的負面孕產經驗裡,例如因為埋怨母親所以不想要小孩但又對伴侶感到虧欠、或是母親曾流產過所以對女兒孕期造成諸多箝制。懷孕本來情緒就未必會一直是好的,如果這中間一直有人跟你吵架,外加上過多「不能生氣、不能哭泣」的胎產教條,導致本能地去遠離或忽視這些問題關係,更遑論去化解、去思考自信心不足或是自我厭惡源自於何處。如果胎教流於形式,可能會淪為外在的規訓而使我們去迴避內心的問題。產前沒有對內做爬梳理清,在孩子出生後,更無暇去這麼做,關係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。

 

自我對話就像鍛鍊身體,先從核心開始吧!

 

H:我們列出幾個話題(身心健康、伴侶關係、生涯規劃),請烏烏醫師分享妳在孕產現場的觀察與提點?

烏:這些話題都很好!身心健康是一切的首要,很多女性其實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很陌生,對於孕前沒有做過身體覺察的人來說,因為懷孕體重上升、賀爾蒙改變等因素,孕前潛藏的不適感很容易放大,情緒上也是。所謂身體覺察其實是從「去了解」開始的,像是釐清與紀錄自己的月經週期與症狀,或是認識你的骨盆與結構存在什麼狀況。懷孕可能會是一連串非常劇烈的身體轉變,造成過度憂慮下很容易使人盲從坊間迷思,例如孕期漏尿伴隨下墜感,過去認為是子宮要掉下來了,需要綁肚子或臥床休息,但其實是骨盆底肌鬆弛造成的,反而是需要訓練來強化它。

 

H:那伴侶關係也存在什麼樣的「覺察」功課呢?

烏:產前,伴侶雙方在同一屋簷下獨立生活、互不干擾其實不難,也因此不一定會有衝突;但生兒育女後,每一項工作與行程都會因孩子而調整,誰要準備食物、誰要接送,這時候伴侶就是彼此的隊友,是互相支援合作的關係,而非誰是誰的神隊友唷!所以孕前如果就能開始沙盤推演、建立溝通管道與習慣,會減輕產後伴侶間磨合上的陣痛。

 

H:對於生涯或時間管理這部分,烏烏有什麼看法呢?

烏:女性產後感到表現不如從前是非常正常的,例如自由工作者接案量銳減、運動選手表現下滑等。但真的不應該用數字去做比較,因為現實是你多了一個全新的母親角色,並不是你變差了,而是你變多元了。另外要能理解無法再做好時間管理,你們面對的是未知新生命,從孕期一路到產後育兒,本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旅程,尤其在兩歲以前,小孩的飲食與生理很難全然掌控,請記住「育兒不是競賽」,生小孩不是經營企業,是無法用目標去量化的,所以要趁早找到一套能幫助你面對無常的應對方法。

 

和自己聊不起來?你可以大方「參考」別人的聊天內容

 

H:那如果⋯⋯和自己聊不起來怎麼辦?

烏:有!閱讀!從田野調查、理論到淺白的故事都好,看書的好處是作者視角會相對中性客觀,能協助我們用長焦鏡頭來看待困境,使讀者跳脫原先聚焦的單一事件,而從中獲得共感與療癒。閱讀中隨時停下來問問「我怎麼想?換作我會怎麼做?」這就是自我對話。我也推薦去聽Podcast ,相較於主流媒體的製作壓力,podcast與書籍內容會來得相對自由且真實。同時也可以練習把想法感受寫下、對家人朋友說出來。

 

H:烏烏一直致力於推廣孕產婦的運動,呼應前面的身體覺察,運動是不是也能觸發對話?

烏:絕對可以!身體是能主動去做很多事情的,而非被動地受凝視與評價的。如果不善言詞與自己對話,那麼跳脫靜態生活,去感受身體的進步或弱點,就是對話的開始。我的姑姑在退休後開始學習重訓,這也讓她拓展了交友圈,原先封閉的個性竟然逐漸開朗起來。傳統女性向來承擔了照顧所有人的角色,在孩子離巢或伴侶離開後很容易無所適從,所以對於產前一路到更年的父母來說,運動是一個能由外而內去觀察自己、進而展開對話的好方法。


H:最後請給正在成為父母路上的讀者一些建議呢?

烏:我準備了三個問題想送給大家,你可以隨時停下來問自己:「我到底是誰?我現在在做什麼?我喜歡現在在做的事情嗎?」很多人在懷孕生子後,成為了誰的爸爸媽媽而忘記自己的名字,請不要忘了自己的主體性跟獨特性,也不要喪失分辨喜好的能力,不喜歡現在做的事也沒關係,有機會就調整修改,喜歡了話那就勇敢去投入。不要被外在物質或規訓的東西帶著走,不用一定要跟著別人做一樣的事,把時間花在自我對話時我們才能好好梳理,也才能看見自己真正的喜好與需求。







 

與自己對話書單

 
《不當媽會怎樣?: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》
作者: 凱特・考夫曼/出版社:網路與書出版
作者訪問數百位「非媽媽」後寫成此書。這些非媽媽的年齡跨越五個世代,有著多元的婚戀狀態、生理條件、性向認同,其人生故事展現女性沒當媽背後的社會、家庭、生理等種種因素,其中關於事業、家庭、社交、健康、老後安排等經驗分享,更為當代女性提供豐富又實際的參考資訊,也提供關心女性人生規畫的讀者了解的管道。

 

 
《後悔當媽媽》
作者: 奧爾娜‧多娜絲/出版社:光現出版
一份「後悔當媽媽」的調查意外掀起騷動,只因表示自己後悔成為媽媽的發言遠超出預期。眾多網友及媽媽紛紛響應,說出自己後悔的理由和觀點,以標籤#RegrettingMotherhood展開數星期的激烈辯論,有些人嚴厲譴責「後悔當媽媽」有違道德觀感;然而,有些人則認為媽媽們只是在發牢騷,將一切原因歸咎於一成不變的生活。

 

《孩子,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》
作者: 蘿拉‧杜奎爾/出版社:商周出版 
「許多媽媽覺得自己的人格跟著孩子一起被推出體外了,她們因此失落徬徨,試著努力把過去的自己找回來。」這是一本關於母親從孕期、生產到經歷產後憂鬱最真誠的紀錄,內容涵蓋產後憂鬱與焦慮時會有的感受與行為、新手媽媽會面臨的各種情境、如何好好幫助自己度過低潮、旁人如何幫助身陷低潮的媽媽度過。
 
 

《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2【人生腳本】:你打算如何度過一生?徹底改變命運的人際溝通心理學》
作者: 艾瑞克.伯恩/  出版社:小樹文化
溝通分析、腳本分析心理學大師艾瑞克‧伯恩帶領我們看見自己的人生腳本──看見父母養育的影響、看見歷代親屬的腳本關聯、看見內心深處不斷誘惑我們做出錯誤決定的聲音……唯有學會與「父母自我」和解,才能跳脫「悲劇性」的人生結局。

▛ ▝  ▞ ▜ Profile ▙ ▚ ▝ ▟


烏烏醫師(烏恩慈)
一名熱愛運動的婦產科醫師,致力於普及正確的孕產知識,對於推廣孕期運動不遺餘力,著有《孕動·孕瘦》與《無框身體》。